可回收口罩標章發表暨回收響應 聯合記者會

0123記者會後稿 台灣區不織布公會簡嘉菁理事長於今日記者會上表示,可回收口罩標章此專案目前是由台灣區不織布公會(以下簡稱公會)與廠商先行自辦推動,由公會負責管理及授權標章使用,製造及回收皆須由符合國家規範的廠商執行。為響應政府政策及世界趨勢、公會積極輔導會員廠商,共同邁向環保、永續、淨零等目標,讓台灣製造的產品領先世界創造優勢。公會表示歡迎所有口罩業者一起加入響應環保行動,目前已有超過50家廠商已加入討論,待日後取得成果後,不排除未來可能由環保署或是其他公家機關接手執行。 至於口罩廠商如何加入申請標章及後續確保廠商不會濫用標章?負責鑑測產品的紡織綜合研究所表示,凡取得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製造業藥商許可執照之公司組織或商號所生產之不織布口罩,並經透過檢驗技術把關口罩材質需符合同材質可回收不織布口罩之標準,皆可向公會提出申請。而公會所成立的全塑料不織布口罩回收再利用小組,將於每年中及年末至消費市場對產品進行查驗之程序。廠商如有違反同材質可回收不織布口罩標章認證規範者,需於二個月內改善完成並檢送相關證明文件供公會稽核。如稽核未通過或經公會認定違反本規範情節重大者,得撤銷該廠商就此標章之使用權。 紡織綜合研究所的口罩戰情室也同步提供於112年末統計每日生產約609萬片的口罩,平均月產量約為1.83億片,單片口罩以4克計算,每個月將產生73.2萬噸的口罩廢棄物。如將來全民全面使用此可回收口罩,透過現行所推動的口罩回收之系統,可以降低口罩原物料生產及焚燒的碳排放量,每個月減少碳排放量可達到178.6萬頓的CO2碳排放量。(聚丙烯PP材料從搖籃到大門的碳排放量為1.95 KgCO2/Kg,口罩當作都市垃圾焚燒碳排放量為0.49 KgCO2/Kg) 而目前已完成標章申請並推行上市計畫的口罩廠商業者台灣康匠透露,目前洽談的通路有藥局、量販通路、超商…等,會希望可回收口罩能在所有的通路販售,愈便於消費者購買,不知不覺當中就購買到可回收口罩。響應的口罩業者台灣康匠指出,首波將與量販業者家樂福合作,家樂福在ESG的範籌裡有很多的作為,領先同業提倡、推廣非籠飼雞蛋,當時的家樂福就像是現在的不織布公會一樣,作為領頭羊 都是相當的辛苦,蠻感動這次的可回收口罩推廣計畫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家樂福的鼎力支持,目前預計在家樂福的impact概念店擺放口罩回收箱並透過影音及說明板的詳細介紹,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可回收口罩。同時,也歡迎所有願意響應口罩回收的店家及公家機關一起加入。 可回收口罩標章招集人 陳勇志在記者會上致詞時提到,台灣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口罩生產國,有責任發起並帶動世界各國一起響應,口罩回收,讓口罩從丟棄,走向永續,口罩能進入回收,這不只是企業責任、更是國家形象,間接也能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當被問到為什麼要推動可回收口罩?陳勇志表示,疫情期間全球歷經防疫物資缺乏到供過於求的過程,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也變成一種生活習慣,無形中增加了每個月上億噸的口罩垃圾,這些口罩除了被焚燒外,一部分任意拋棄到自然環境最後再以塑膠微粒的形式回到食物鏈中,防疫用品卻回過頭來損害我們的健康。而我們能不能藉由可回收標章讓一次性口罩開啟不一樣的產品生命週期,邁向永續綠色新環境,讓我們生活更加環保,為未來世代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地球。 台灣康匠也被問到一般既定印象就是做環保的成本就是比較高,口罩材質的更換成本會不會因此變高而影響末售價格?董事長陳勇志說到,更換後的全塑原物料對於整體成本雖有微幅上升,產品售價也會回歸到各品牌的訂價策略,但我們希望的是最終消費者負擔的成本不要太高,打破做環保就是比較貴的刻板印象。 響應可回收口罩標章業者康那香企業戴秀玲總經理也於記者會上指出,在疫情期間政府號召之下集結口罩業者組成口罩國家隊,團結抗疫。而口罩目前是被視為一般垃圾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焚燒,經統計每月全球有50億個口罩流入海洋,身為口罩製造商 生產保護民眾健康的口罩卻汙染環境、海洋,我們都會希望口罩能有更好的選擇甚至是延長產品生命週期,終結社會大眾對於一次性商品的誤解,響應此專案之後,從生產的邊角料、瑕疵品到消費者使用過後的口罩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充份的運用資源,降低新塑料的使用,同時對於企業的ESG有良好作為。 至於在回收端如何確保非同材質口罩混入回收箱,目前因應措施在回收箱上面會標示只能回收有標章的口罩,另外回收業者也會再次檢視並挑出無標章口罩則另外處理。全塑可回收口罩,鼓勵業者將口罩部份材料同質化,增加一點點的成本,卻可以讓回收再製變為可能。這是不織布產業減少垃圾、降低碳排的第一步。同時,台灣康匠也為宣傳支持可回收口罩活動而做出互動小相框供民眾下載響應。 「支持口罩回收」互動小相框連結:https://events.taiwan-champ.com/29686

了解更多

開啟口罩新生命 從丟棄走向永續

疫情時代口罩捍衛人民的健康,卻無聲的傷害了環境?!民生使用的口罩被視為一般垃圾,處理辦法只有丟棄後焚燒?或流入海洋成為汙染? 口罩,是否會與塑膠一樣,從便利生活變成萬夫所指的亂源?一次性口罩,能否有不一樣的生命週期?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與口罩產業相關業者將攜手倡議-邀請各界加入使用「可回收口罩」的行列,在安心防護之下也能找回與環境的和平共處,傳遞永續經營的正向能量。 珍惜地球保護環境!口罩回收再利用 防流入海洋釀汙染 根據統計,在疫情期間全球每月使用的一性次口罩高達約 2000 億個, 約有50 億個拋棄式口罩流入海洋中,因大量使用口罩而導致難以想像的環境汙染。過去口罩不能回收主要是口罩由多種材料組成(不織布面料:聚丙烯 /PP、耳繩是尼龍材質、鼻線多數是使用塑料包鐵絲),複合材質無法進入回收系統,且經研究發現一片口罩需450年才能分解,並分解成 10 億顆塑膠微粒,除了影響海洋生態,人體暴露在塑膠微粒最常見的方式包含空氣吸入、皮膚吸收及飲食攝入等。將一次性口罩材質統一為聚丙烯 /PP材料後,可直接投入口罩回收專用箱,不需拆解口罩,便於回收及再利用。與回收業者合作建立口罩回收系統,透過高溫熔融滅菌後,將口罩還原為塑膠粒子,並與工業設計師合作,將製成生活居家用品,如:環保再生衣架、再生垃圾袋等,減少對新能源的使用,增加資源再利用。 希望過去保護民眾的口罩未來不被有汙名化的可能,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積極攜手台灣口罩相關產業,將Taiwan can...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