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自產口罩,民眾求時尚……,新冠肺炎徹底改變口罩業,也讓台灣口罩搖身當紅炸子雞。
面對後疫情變局,業者也趁勢轉變,既要讓口罩升級,更要立足國際,讓口罩成為產業「邊緣人」。
全台產能最大口罩業者台灣康匠總經理陳勇志最近常有個“煩惱”。
不是擔心沒訂單,甚至訂單實在太多,“不光台灣,來自全球各國的訂單灌爆國外業務信箱,康匠產能早已應接不暇!”他透露,甚至還有中東客戶詢問能否客制化能裝鬍子的口罩。
此外,某些泰國客戶,不光買口罩,還想要「買廠」,希望康匠能整廠輸出,到當地建廠。
台廠升級1〉台灣康匠
出賣技術,整廠輸出一條龍
眼見各國欲自產口罩,卻苦無技術。康匠這次不賣貨,改賣“微型口罩一貫廠”,將設備,技術,人員培訓包成套,移轉給需要國家,廠房一落地即可開工。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印尼都陸續上門,泰國更已確定建廠。
陳勇志敢發下如此豪語,他的自信其來有自。“我們要教全球需要口罩的國家,做出合格口罩!”。
要輸出一貫廠,得先有生產口罩的系統整合力。這關鍵能力,陳勇志可是從失敗經驗學得。
早年,康匠僅有口罩組裝,原料來自外購。2014年陸續創設兆粘,松勝,昌育公司,生產熔噴佈,紡粘布,和鼻線耳帶等。2019年成功打造全台唯一的口罩上中下游一條龍產線。
縱然旁人都說紡粘布沒利潤,但陳勇志為了“要做所有在台灣製造的口罩”的理念,堅持苦撐。結果松勝成立三年就賠了近8000萬。卻也留下了寶貴的建廠經驗。
因此,當疫情爆發,陳勇志便迅速擴大四間公司產能規模,將日產能放大六倍至300萬片。
眼見全球因疫情鎖國斷航,陳勇志突發奇想,不如輸出康匠一條龍經驗,將產線濃縮在一貫廠,其他國家就可保有基本口罩作物,不必枯等外援。
圖/康匠總經理陳勇志從失敗學經驗,認為要輸出一貫廠,得先有生產口罩的系統整合力。圖/康匠總經理陳勇志從失敗學經驗,認為要輸出一貫廠,認為要輸出一貫廠,得先有生產口罩的系統整合力。
高端技術根留台灣
實際上,口罩一貫廠不簡單,很多國家甚至買設備也難串接。但康匠早已熟悉的各種材料,生產轉化,零組件,長靴有能力複製,輸出成功經驗。
細部分析,康匠一貫廠有三大優勢。首先,有三種容量規模,價格從500至1500萬美元,客戶可依需求建置,極小化投資。第二,提供客戶派員來台實習,技轉。第三,由於產線濃縮在單一廠,還替客戶省下廠區間的運輸,包裝成本,兼顧環保。
紡織所產品部主任黃博雄看好,“康匠有系統整合能力,做到五站變一站服務,這目前只有台灣能做!”
只是外界不免疑惑,康匠“出賣技術”難道不怕失去優勢?陳勇志突出,輸出的是基礎低階技術。
翻開康匠產品型錄,從初階品牌「友你」,中階「匠心」,高階「天天」,甚至到成人,婦幼款都有,呼應各族群口罩需求。
尤其是,康匠還保有高階產品當秘密武器。像是針對亞洲人臉型開發的“黃金比例口罩”,以及讓聽障者讀唇語的“聽障友善口罩”。
當初因為沒有廠商願意做小眾的聽障口罩,紡織所便牽線蒲公英聽語協會前來拜訪。陳勇志聽完,二話不說答應開發。為了聽障口罩,陳勇志還用上自家最高階的透氣HEPA障口罩已開發至第三代,預計年底前上市。濾材,解決透明膜增加壓差所致的悶熱問題。
乘著這股創新力,陳勇志目標要讓康匠成為國際品牌,串起兆羿,松勝,昌育,整合為控股公司,在口罩百花齊放的後疫情時代,持續發揮影響力。